在PC市場,性能和體積一直是一對反義詞。縱然今年來,在牙膏廠和老黃等廠商的不斷努力下,已經能夠將i7+1060這樣的配置塞進2KG重量的筆記本,例如雷蛇靈刃、微星GS63等輕薄遊戲本。然而,很多人對這類游戲本的外觀並不感冒,更不乏對性能和輕薄追求極致的朋友。於是乎,催生了外置顯卡這一頗有些腦洞大開的產品。
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Part 1 外置顯卡的前世今生-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
其實早在2003年,便有了外置顯卡的雛形產品,是一個類似於如今視頻轉接頭的玩意兒,只支持2D Windows桌面顯示,分辨率最高也只有1024×768。
約莫在2008年,基於ExpressCard接口打造的外置顯卡逐漸露面,最知名的產品當屬華碩ROG XG Station,但是價格昂貴。在淘寶上,也有很多第三方DIY性質的轉接卡,這類產品至今在淘寶仍然有售。
ExpressCard最高帶寬僅有4Gbps,上面這台XG Station所採用的ExpressCard帶寬只有2Gbps,等效PCI-E 3.0*1,嚴重製約顯卡性能發揮,在當年的測試中,內置8600GT僅能發揮50%的性能。不過,XG Station先進的設計理念、實用的周邊功能(音頻和USB拓展),為後續產品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。
時過境遷,隨著Intel和Apple等廠商大力推動,雷電接口以其帶寬高、可供電、兼容好的特性逐漸展頭露面,最新的雷電3,能提供40Gbps的帶寬和最高100W供電。其Type-C的接口造型相比前代也更為mini,只用了一年的時間,雷電3就迅速在眾多筆記本上有了一席之地,更不用說2016以後MacBook Pro折一家子,4個Type -C就是一切。
需要注意的一點是,雷電3的接口形式是Type-C,相反,並不是所有Type-C都支持雷電三。一般而言,支持雷電3的設備上會有以下Logo或者標識。
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-Part 2 主體&拆解-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
本次眾測的產品,是來自AKiTio(艾克優品)的Node eGFX顯卡轉接盒。順豐小哥給我送來產品的時候,體積之大是令我震驚的。參照物是一個21寸的拉桿箱。
實測三圍達到14*19*37cm,為安置各類三風扇顯卡留了足夠空間。
本體其實很簡約,沒什麼花哨的設計,正面是logo加鏤空網,前置有一把12CM風扇用於進風。
右側有一個8cm的開孔,此處是內置400W SFX電源風扇。供電源散熱使用。
後側從左到右分別是電源、雷電3接口、顯卡槽位。可以看見AkiTio Node支持最高雙槽顯卡。
安裝顯卡很容易,只需拆掉尾部兩顆手擰螺絲,將外殼向後拉開即可。
內部構造也很清晰,雷電接口控制板+PCI-E轉接板+電源+風扇
索性拆個徹底。首先從電源倉抽出電源,400W SFX電源,白牌效率。帶6+8pin(顯卡供電)+6pin(PCI-E轉接板供電)
然後就是PCI-E和雷電控制板,芯片型號均被打磨了,看不出明細。
以及前置12cm風扇,接口是2pin的,噪音不算小。
拆下所有零件的一覽
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-Part 3 安裝&測試-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
本次測試採用以下設備:
筆記本:XPS13-9360:i5-7200U+8G DDR3 1866+256G Nvme(主流輕薄本配置,符合顯卡盒子目標客戶產品定位)
顯卡:微星紅龍GTX970 GAMING+技嘉GTX950(紅龍1070上個月莫名熄火了,當初購置於淘寶C店,只能走個人送保,恰逢挖礦潮顯卡缺貨,遙遙無期 ,只能掏出珍藏的970先頂著了)
紅龍970有著接近1060公版的性能;950則和1050性能定位完全一致,入門級獨顯也有較好的遊戲能力,一中一低兩檔搭配,尋找最適合外接的獨顯方案。
顯示器:微鯨43寸4K(618時候剁的,4K分辨率拿來跑測試不會成為瓶頸)
本人藍鯨搬磚狗一隻,出租屋測試環境比較簡陋,兩張木板桌拼拼湊湊就是測試平台啦。
設備的安裝很簡單,插上顯卡,雷電接口(Type-C)連上盒子和筆記本,自行下載驅動或者等Win10自動安裝即可。
這種桌面顯卡和輕薄本共存的感覺,真的很奇妙。
GPU-Z清楚的顯示顯卡運行在PCI-E 3.0*4的帶寬上,8Gbps的雙向帶寬是當年ExpressCard的4倍,但這帶寬能餵飽顯卡嗎?測試見分曉。
說明:測試過程中發現,顯卡轉接盒外接顯示器輸出和用筆記本屏幕輸出,在性能上會有一定差異,若無特殊說明,均採用外接輸出。內外屏輸出的性能差異測試另測。
No.1 基準性能測試,分別將顯卡安裝在台式機(E3V3 16G)和XPS上,檢查同一張卡在不同平台的性能損耗情況。
測試結果有著高度的一致性,無論是970還是950,都在FireStrike總分中出現了大幅滑坡,圖形分下滑10-15%,總分下滑20%以上,CPU性能無疑在此處拖了後腿。 2K下的FireStrike Extreme中,性能下滑幅度控制在10%以內,這一“低壓損失大,高壓損失小”的情況似乎不符合常理。本人猜測是因為在低壓情況下,幀數更高,對帶寬的需求也就越高,此時帶寬制約了發揮;而到了高壓下,10+的幀數壓力全在核心上,帶寬需求小了不少,性能損失幅度也相應降低。
No.2 遊戲性能測試,主要測試了自帶Benchmark的古墓麗影10、GTA5、以及守望先鋒。古墓和GTA畫質全為高,2MSAA;守望全高,100%渲染。 GTX950運行在1080P,GTX970運行在1440P。
測試結果和3D Mark基準測試較為一致,在幀數相對足夠的情況下,PCI-E 3.0*4的帶寬的確影響了顯卡的發揮,幀數越高,跌幅越大,換言之,顯卡越好,性能損失越大:950平台平均跌幅在20%以內,970平台跌幅達到了25%-30%。
測試過程中發現,XPS平台的i5-7200U全程負載在80%-100%居高不下,溫度也衝上了90度,好在沒有降頻,全程滿睿頻3.1Ghz運行。可見這樣的處理器規格,已不足以面對主流遊戲尤其是在2K分辨率下的負載壓力。
No.3 內外屏性能測試
早在ExpressCard的年代,就曾有玩家孜孜不倦地折騰採用內屏輸出遊戲畫面的方案,雖然有成功的案例,但是巨大的性能損失幅度實在得不償失。那麼到了雷電時代,內外屏輸出會有多大的性能差異呢?為保證內外屏分辨率一致,GTX950和GTX970均運行在1080P
首先是基準測試,因為均採用XPS作為測試平台,故這裡3D Mark均為總分,不單獨考慮圖形分。除了GTX970在FS測試下出現了7%的性能下滑,其他平台下滑幅度均為1%-2%,完全可以忽略不計。還是印證了前文的結論–壓力越小/幀率越高,損失幅度越大。
在實際遊戲測試中,評測結果出現了和理論測試一排迥然不同的場面,各項遊戲中,均出現了5%-15%的下降,最大跌幅出現在GTX950運行GTA5,970平均下降10%, 950平均下降13%。奈何測試數據有限,沒能找出下降的規律,還請高人朋友給指點指點。
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-總結-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 –
囉囉嗦嗦終於到了總結時間,對於這款產品的優缺點、購買及搭配建議,總結為以下五點:
- 對於那些白天帶著輕薄本辦公,晚上回家想玩遊戲放放鬆的朋友們,這類外接顯卡類產品值得買。
- 視搭配顯卡不同,性能損失約在15-30%不等。
- 鑑於顯卡檔次越高,性能損失越大的情況下,我推薦不要搭配超過1070級別的顯卡。畢竟這款盒子市場價2500,非礦潮時期的乞丐1070也得2500出頭,這樣一套外置設備以有5000元,再加預算上更高檔次的顯卡,性價比過低。最佳搭配顯卡應該為GTX1060/RX480。
- 盒子的功能單一了一點,如果能提供USB HUB/音頻輸出/雷電充電等功能就更好了,這樣的盒子就是一個拓展塢,接上筆記本就是一台功能齊全的整機,易用性提升一個檔次。
- 內置風扇僅為2pin,噪音稍大了一些。
That’s All,謝謝觀看!